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自由的天空-freemind的博客

free your mind and be brave and frank

 
 
 

日志

 
 

转载:陈琴:“素读”经典的推动者  

2011-07-03 14:48:42|  分类: 美文共享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陈琴:“素读”经典的推动者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率先提出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素读”训练。

   ■推荐理由

    2007年6月,《小学语文教师》刊发了《让“素读”焕发新的生命》。2007年11月,《人民教育》第21期的封面上赫然印着“‘素读’经典”4个鲜红大字。

  什么是“素读”?陈琴在文章中这样诠释:“素读”是日本人对中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日本的教育专家七田真博士在《教育的原点是记忆和背诵》一文中说:“‘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里也说:“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就是要大量死记硬背。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做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陈琴认为,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主要以背诵为目的。经典“素读”的缺位,导致了文化素养的滑坡,许多学生囿于浅阅读、快餐阅读的藩篱里,虽然读了不少娱乐刊物,可仍是胸无点墨、学浅识短,难以致远。

  为了把具有种子能量的经典作品刻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她率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与此同时,她的语文课几乎颠覆了自己沿用多年的模式,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规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读整本的书,背整本的书。

   她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基本上突破了识字3000字的常规量,二年级开始就进入大量的自主阅读期,由童话童谣开始,直到世界名著。到五年级结束,陈老师统计过,每个孩子平均阅读量突破了300本,优秀的孩子都能突破500本。更令人惊奇的是,到六年级时,以她目前所带的六(3)班为例,学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篇章以及300多首古诗词,此外还有许多外国名家名篇。

   面对一个新的班级,陈老师要了解家长的阅读习惯。她说,一开始,大多数家长是没有家庭阅读理念的,对此,她要做许多工作。她要求每个家长都阅读《朗读手册》和《给教师的建议》。告诉家长,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也是给家长的宝典: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学业不好,就是对文字不敏感造成的。要提高成绩,就要阅读。有家长说,家里的书多得很,孩子只爱电视和游戏机,不爱读书。陈老师说,那就赶快读书给他听。她打开《朗读手册》读给家长听:“看,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毁灭我们之前先歼灭它们!”

    陈老师说她用了4年的时间来感化家长,唤醒他们的阅读觉悟。

  有不少人问陈琴,到底哪些作品对她的影响最大?她笑答:万中举一,我会锁定《世说新语》、《论语》、《庄子》、《给教师的建议》这4本书。她说自己个性中的这点点侠气和浪漫气质不是被诗词濡染成的,是古代那帮才华横溢、个性奔放的读书人“教唆”出来的;孔子的悲悯情怀是中国人的特质,早已在祖宗那儿就融入了我们的骨髓;庄子那种“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超然,警醒我在荣辱之中保持一份淡泊笃定的心性。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她反复阅读过3遍以上的书,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她都可以背诵了。她说,这本书是她的职场手册,书中的绝大部分文字在讲读书,讲教师的阅读,讲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

    ■读书故事

    我生性沉静,两年前几乎不上网。自从我的“素读”经典的理念被众人认可后,许多人希望我能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朋友们鼓动我写博客。尽管开博才一年多,反响却不小。

  我读书的方式有点特别,随身携带的包里总不会少于两本书,等电梯时读着,坐车时读着,有时连走路也会一册在手,时不时扫一眼要背诵的内容。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静读,我一直恪守着,倘若因事错过,我会在凌晨起来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崔姆·吉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书籍我都备有两本,一本在办公室,一本在家里的写字台上。随手取一本,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画过的圈圈或道道,还有大量的旁注……我自嘲地说自己是吃书的虫,凡是看过的书都是面目全非。

   我的身边聚集了一群读书友,他们经常交流读书的感受。我倡导的“华南师大附小教师读书会”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他们定期开读书交流会,连许多外校的老师也加入了这个读书会。听过我的报告的老师,都深受感染,他们总恨不得马上鲸吞书海。我身边的老师也开始像我一样,时时手执一卷,课间、候车、外出旅行都带着书本。不少教师开始尝试“素读”法,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全身心沉浸在诗书中。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向老师们推荐书。许多老师受我的影响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了《朱自清教育文集》,读了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我曾经开玩笑地说自己就像肩负着什么使命一样在鼓动老师们阅读,因为,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

    ■读书感悟

  教师要确立母语教学的信念:任各种流派风起云涌,我只抓住阅读的擎天柱,一以贯之。倘若一定要找出最值得自己感恩的作家,鲁迅之外,我会首推罗曼·罗兰。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唤起了我读英雄作品的勇气,是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让我知道“主要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的深刻意义。

    ■推荐书目

    《老子·大学·中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学记研究》,高时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发现母亲》,王东升著,中国妇女出版2003年9月出版。

    《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揭秘》,肖宪、张宝昆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世界是平的》(第二版),[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叔本华人生哲学》,[德]叔本华著, 李成铭等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博览群书》杂志选编,九州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评论这张
 
阅读(17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